第90章暫別遼陽直抵沈陽
關燈
小
中
大
第90章 暫別遼陽 直抵沈陽
倒是隨意擺放的麻布炸藥包,顯得十分醜陋,一看就不是啥好東東,大概在女真人眼中,頂多也就是如破棉絮一般的東西,反而未見絲毫被動過的痕跡。
對此,重真卻只是笑笑,道了聲“意料之中”,便提醒夥伴們綁好火藥包,直至回到大明境內,都不要解下來,便率隊退出遼陽,往沈陽進發。
雖然只有兩天的接觸,還多半是在醉眼朦朧的狀態之下,可黃重真這行來自寧遠的大明使者,還是給遼陽城的後金貴族們,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。
據他們觀察,這行來自於遼東關寧的大明軍人,雖然成軍也就一兩年的時間。
但,比之以往的明軍,確實有所不同。
尤其是那個國字臉型的少年,虎頭虎腦,猿猴的手臂,老鷹的手爪,初看像個楞子,卻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不凡之處,展現出來。
“劍眉星目,笑容憨厚,眼神清澈,面色帶點兒忠勇的黑,酒量很好,會治醉酒,還會治病,本王的隱疾……咳咳……總之多好的少年啊,可惜,可惜。”
於是,經年之後,當黃重真為救大明信王朱由檢,從而命喪大火的消息。(此乃本文最大伏筆,請放心閱讀,拭目以待。)
從大明甚囂塵上傳至後金時,濟爾哈朗振腕嘆息之餘,仍對這兩天逢場作戲一般,卻又入戲頗深的接觸,念念不忘。
尤其,是臉上那灘像是鼻涕幹了之後的糊狀物,實在是令他感到很惡心。
“這就是那家夥的鼻涕啊!惡心死本王啦!”
在遼陽徹底地消失於視線盡頭之前,一行少年回頭對這座昔日的漢家大城,以及埋骨戚家軍與白桿兵忠魂的渾河之畔,投以了深沈的一瞥。
敢於抗爭的幾乎都被殺光了,大明收覆遼陽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,即便是寧遠這樣的大捷,也緊緊只能在這些只想活下去的漢農心中,泛起一絲淡淡的漣漪。
再見了,沈陽,希望再來之日,便是大明全力反攻遼東之時。
北出遼陽渡過太子河,繼續北上,再渡渾河,便是沈陽了。
因此,從遼陽通往沈陽的路程,實際上就是在遼沈平原上,欣賞沿途風景的過程,但想象當中阡陌交通的莊稼生長盛況,以及秋收的盛況,並沒有多少。
也就剛出遼陽那會兒,在太子河畔看到了不少正在收獲的農奴。
然而,在他們滄桑的臉上,看不見絲毫豐收的喜悅,因為他們是被奴役著的。
並且地裏的莊稼,長勢也不怎麽好。
畢竟,這些農奴地位低下,口無餘糧,家無餘財,還動輒就有被監管的八旗兵鞭笞打殺的風險,哪還會有辛勤勞作的積極性。
大多數的上好的肥田都是荒廢著的,白白便宜了荒蕪的荒草。
華夏的少年們自懂事那天起,便對田地有著極深的情感。
這是融於骨血當中的,天生便自娘胎裏攜帶而來,只是要到懂事之後,才逐漸開始決心。
尤其,他們最是清楚在山丘遍地的關寧地區,那些隸屬於關寧軍的青年老漢老婦們,是怎樣攜帶著他們的童孫,在山地之間艱難屯田的。
因此,看到如此多的良田竟就這樣白白地荒廢著,哪有不無限心疼的道理。
“真是暴殄天物!狗日的女真人既然不會種地,占那麽大的一片地兒做什麽?真是占著茅坑不拉屎,還不如還給我們漢家子呢!”
便連大少爺出身的吳三桂,都對此唾罵不已。
黃重真趁機對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,道:“華夏民族是勤勞的民族,走到各地都沒有荒蕪的田地。尤其是在北方,沒有半畝拋荒的田,農民們都把土地莊稼伺候得很好。
但前提就是,那些當官的還有我們這些當兵的,要把這些田地守護好。白山黑水間的肥沃土壤,是我們自己弄丟的,怨不得人,女真人也不會無端端的將之還給我們。但是,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搶回來。”
這番話,黃重真其實說得很隨意。
可吳三桂卻聽得很認真,難得地聽進去了,倒讓前者頗感意外,也很是欣慰。
八月的遼東,秋意越發濃了,便連這些荒草也逐漸成了一望無際的金黃,倒也別有一番狂野的風景。
這樣的情景,倒是在高科技極度發達的22世紀,絕難瞧見。
荒地還成了許多小動物的家園,經常有小家夥們竄出來,或立刻就被驚了回來,或站在小路中間,與一群少年傻乎乎地面對面。
偶爾遇到一些規模龐大的動物群,倒像是兩軍對峙一般。
秋陽甚好,秋高氣爽,層林盡染,疊翠流金。
這段發生於諜戰後金之旅的趕路時光,倒成了黃重真來到關寧之後,堪稱最優先的一段旅途了,也終於將他兩世的孤獨創傷,逐漸地撫平了。
當又一日的夕陽快要西下的時候,再渡渾河之後又往北走了一段路程的少年們,終於在被夕陽拉得老長的身影當中,擡頭看到了沈陽隱約的輪廓。
都司祖大樂抹了一把亂糟糟的大胡子,戟指前方,喝道:“快看,那便是建奴的所謂盛京——沈陽了,我們的目的地,到了。”
一眾少年盡皆聚目遠眺,只見沈陽雖在夕陽的照樣之下金光閃閃,卻並沒有生機勃勃之感,反而隱隱透出了一股劍拔弩張的沈悶之氣。
“走吧,趕在天黑之前,先入城再說。”黃重真出聲制止了小家夥們興奮而又擔憂的七嘴八舌,與祖大樂周吉大牛等人並著肩,率先往沈陽行去。
在大勢面前,個人的榮辱與生死,顯得那般微不足道。
尤其是對於底層的百姓而言,但凡遇見所謂的歷史大勢,便更加顯得他們猶如螻蟻般卑微,在這大局之中,無論天災還是人禍,都是令他們陷入劫難的深淵。
十多年來,來自大明腹地的無數“個人”組成了一個個軍團,奔赴遼東與後金血戰,卻又紛紛折戟,鮮血流淌,令黑土地變得更加深沈滄桑。
然而,當太多個人的榮辱與生死,都無法被顧忌的時候。
所謂的大勢,卻反而顯得那般無足輕重。
因為到了這個時候,老百姓僅僅只是為了一口飯吃,都想打破這所謂的大勢。
“去彼娘的天下大勢,爺爺只想吃口果腹之飯,也為兒孫爭一口飽飯吃。”
老百姓的心聲,其實真的很簡單。
無論哪個時代,但凡身上烙有“百姓”這個標簽的人,所求者,僅此而已。
只是大多數時代的大多數當權者,都因各種各樣的事物遮蔽了眼睛和耳朵。
也有充耳不聞,視若無睹的。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這實在是個很簡單易懂,卻又十分微妙,十分矛盾的命題,無論是哪個年代,無論生產力多麽發達,都未能完美而又妥善地得到解決。
在遼東大地上的接連失利,讓大明損失了太多的精銳力量與銀錢,以至於,似乎都有些壓不住關內那些,越來越紛繁的山匪流寇之亂了。
加上連年的天災,以及混亂不堪的內政,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,朝廷可以收租的人口與土地,都越來越少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餓肚子。
在饑餓的驅使之下,流民越來越多,餓死的也越來越多。
於是越來越多的餓肚子的流民為了活下去,便在有心人的挑動之下,或主動或被迫地變成山匪流寇,就像蝗蟲白蟻一樣,四處就食掠食。
泱泱大明,雄兵百萬,這幾年竟也免不了拆東墻補西墻,略顯焦頭爛額。
可即便如此,大明仍是被整個亞洲所承認的中原正統王朝。
無論朝鮮日本,還是南洋諸國,便連後金,雖在戰場之上取得了許多勝利,卻非常渴望在邦交之上,得到大明的承認。
“奴酋在對待大明的問題上如此殘酷與歇斯底裏,除了七大恨的原因之外,大概也有這種令之惱羞成怒的情愫,在他自卑的心理作祟吧。”
遙望著沈陽的西門越來越近,黃重真便以這番對於奴酋的評價,結束了對於歷史大勢的評判。
因此,當沈陽方面得知大明竟主動遣使而來的消息之時,無論是哪個貴族,都在短暫的驚訝之餘,就變成了十分的欣喜。
其中,尤以二貝勒阿敏為甚。
因為,自從濟爾哈朗外調遼陽之後,他便在黃臺吉的咄咄迫人之下,直感覺壓力倍增,時至今日,便連轉圜的餘地都所剩無幾了。
而大明使團的到來,無疑能幫助他分散黃臺吉的精力,給予他歇口氣的時間與空間。或許,因此而迎來扭轉乾坤的契機,都並非沒有可能呢。
因此,阿敏上下奔走,倒成了最熱衷於大明使團到來的人。
黃臺吉與阿善錯愕之餘,便也樂得輕松,只冷眼旁觀,且看他如何蹦跶。
濟爾哈朗緊接著送來的情報,倒是讓黃臺吉與代善心中大定。
“不求議和,但求修好。”
這不正是大金現時最希望的麽?所謂正中下懷,大概便是如此吧?
屆時,等大金渡過汗位交接的關鍵時期。
無論是誰登上汗位,新的大漢無論是要立威,還是要重組八個部落間的利益分配,在最短的時間之內,重整軍力再攻大明,都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倒是隨意擺放的麻布炸藥包,顯得十分醜陋,一看就不是啥好東東,大概在女真人眼中,頂多也就是如破棉絮一般的東西,反而未見絲毫被動過的痕跡。
對此,重真卻只是笑笑,道了聲“意料之中”,便提醒夥伴們綁好火藥包,直至回到大明境內,都不要解下來,便率隊退出遼陽,往沈陽進發。
雖然只有兩天的接觸,還多半是在醉眼朦朧的狀態之下,可黃重真這行來自寧遠的大明使者,還是給遼陽城的後金貴族們,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。
據他們觀察,這行來自於遼東關寧的大明軍人,雖然成軍也就一兩年的時間。
但,比之以往的明軍,確實有所不同。
尤其是那個國字臉型的少年,虎頭虎腦,猿猴的手臂,老鷹的手爪,初看像個楞子,卻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不凡之處,展現出來。
“劍眉星目,笑容憨厚,眼神清澈,面色帶點兒忠勇的黑,酒量很好,會治醉酒,還會治病,本王的隱疾……咳咳……總之多好的少年啊,可惜,可惜。”
於是,經年之後,當黃重真為救大明信王朱由檢,從而命喪大火的消息。(此乃本文最大伏筆,請放心閱讀,拭目以待。)
從大明甚囂塵上傳至後金時,濟爾哈朗振腕嘆息之餘,仍對這兩天逢場作戲一般,卻又入戲頗深的接觸,念念不忘。
尤其,是臉上那灘像是鼻涕幹了之後的糊狀物,實在是令他感到很惡心。
“這就是那家夥的鼻涕啊!惡心死本王啦!”
在遼陽徹底地消失於視線盡頭之前,一行少年回頭對這座昔日的漢家大城,以及埋骨戚家軍與白桿兵忠魂的渾河之畔,投以了深沈的一瞥。
敢於抗爭的幾乎都被殺光了,大明收覆遼陽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,即便是寧遠這樣的大捷,也緊緊只能在這些只想活下去的漢農心中,泛起一絲淡淡的漣漪。
再見了,沈陽,希望再來之日,便是大明全力反攻遼東之時。
北出遼陽渡過太子河,繼續北上,再渡渾河,便是沈陽了。
因此,從遼陽通往沈陽的路程,實際上就是在遼沈平原上,欣賞沿途風景的過程,但想象當中阡陌交通的莊稼生長盛況,以及秋收的盛況,並沒有多少。
也就剛出遼陽那會兒,在太子河畔看到了不少正在收獲的農奴。
然而,在他們滄桑的臉上,看不見絲毫豐收的喜悅,因為他們是被奴役著的。
並且地裏的莊稼,長勢也不怎麽好。
畢竟,這些農奴地位低下,口無餘糧,家無餘財,還動輒就有被監管的八旗兵鞭笞打殺的風險,哪還會有辛勤勞作的積極性。
大多數的上好的肥田都是荒廢著的,白白便宜了荒蕪的荒草。
華夏的少年們自懂事那天起,便對田地有著極深的情感。
這是融於骨血當中的,天生便自娘胎裏攜帶而來,只是要到懂事之後,才逐漸開始決心。
尤其,他們最是清楚在山丘遍地的關寧地區,那些隸屬於關寧軍的青年老漢老婦們,是怎樣攜帶著他們的童孫,在山地之間艱難屯田的。
因此,看到如此多的良田竟就這樣白白地荒廢著,哪有不無限心疼的道理。
“真是暴殄天物!狗日的女真人既然不會種地,占那麽大的一片地兒做什麽?真是占著茅坑不拉屎,還不如還給我們漢家子呢!”
便連大少爺出身的吳三桂,都對此唾罵不已。
黃重真趁機對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,道:“華夏民族是勤勞的民族,走到各地都沒有荒蕪的田地。尤其是在北方,沒有半畝拋荒的田,農民們都把土地莊稼伺候得很好。
但前提就是,那些當官的還有我們這些當兵的,要把這些田地守護好。白山黑水間的肥沃土壤,是我們自己弄丟的,怨不得人,女真人也不會無端端的將之還給我們。但是,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搶回來。”
這番話,黃重真其實說得很隨意。
可吳三桂卻聽得很認真,難得地聽進去了,倒讓前者頗感意外,也很是欣慰。
八月的遼東,秋意越發濃了,便連這些荒草也逐漸成了一望無際的金黃,倒也別有一番狂野的風景。
這樣的情景,倒是在高科技極度發達的22世紀,絕難瞧見。
荒地還成了許多小動物的家園,經常有小家夥們竄出來,或立刻就被驚了回來,或站在小路中間,與一群少年傻乎乎地面對面。
偶爾遇到一些規模龐大的動物群,倒像是兩軍對峙一般。
秋陽甚好,秋高氣爽,層林盡染,疊翠流金。
這段發生於諜戰後金之旅的趕路時光,倒成了黃重真來到關寧之後,堪稱最優先的一段旅途了,也終於將他兩世的孤獨創傷,逐漸地撫平了。
當又一日的夕陽快要西下的時候,再渡渾河之後又往北走了一段路程的少年們,終於在被夕陽拉得老長的身影當中,擡頭看到了沈陽隱約的輪廓。
都司祖大樂抹了一把亂糟糟的大胡子,戟指前方,喝道:“快看,那便是建奴的所謂盛京——沈陽了,我們的目的地,到了。”
一眾少年盡皆聚目遠眺,只見沈陽雖在夕陽的照樣之下金光閃閃,卻並沒有生機勃勃之感,反而隱隱透出了一股劍拔弩張的沈悶之氣。
“走吧,趕在天黑之前,先入城再說。”黃重真出聲制止了小家夥們興奮而又擔憂的七嘴八舌,與祖大樂周吉大牛等人並著肩,率先往沈陽行去。
在大勢面前,個人的榮辱與生死,顯得那般微不足道。
尤其是對於底層的百姓而言,但凡遇見所謂的歷史大勢,便更加顯得他們猶如螻蟻般卑微,在這大局之中,無論天災還是人禍,都是令他們陷入劫難的深淵。
十多年來,來自大明腹地的無數“個人”組成了一個個軍團,奔赴遼東與後金血戰,卻又紛紛折戟,鮮血流淌,令黑土地變得更加深沈滄桑。
然而,當太多個人的榮辱與生死,都無法被顧忌的時候。
所謂的大勢,卻反而顯得那般無足輕重。
因為到了這個時候,老百姓僅僅只是為了一口飯吃,都想打破這所謂的大勢。
“去彼娘的天下大勢,爺爺只想吃口果腹之飯,也為兒孫爭一口飽飯吃。”
老百姓的心聲,其實真的很簡單。
無論哪個時代,但凡身上烙有“百姓”這個標簽的人,所求者,僅此而已。
只是大多數時代的大多數當權者,都因各種各樣的事物遮蔽了眼睛和耳朵。
也有充耳不聞,視若無睹的。
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這實在是個很簡單易懂,卻又十分微妙,十分矛盾的命題,無論是哪個年代,無論生產力多麽發達,都未能完美而又妥善地得到解決。
在遼東大地上的接連失利,讓大明損失了太多的精銳力量與銀錢,以至於,似乎都有些壓不住關內那些,越來越紛繁的山匪流寇之亂了。
加上連年的天災,以及混亂不堪的內政,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,朝廷可以收租的人口與土地,都越來越少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餓肚子。
在饑餓的驅使之下,流民越來越多,餓死的也越來越多。
於是越來越多的餓肚子的流民為了活下去,便在有心人的挑動之下,或主動或被迫地變成山匪流寇,就像蝗蟲白蟻一樣,四處就食掠食。
泱泱大明,雄兵百萬,這幾年竟也免不了拆東墻補西墻,略顯焦頭爛額。
可即便如此,大明仍是被整個亞洲所承認的中原正統王朝。
無論朝鮮日本,還是南洋諸國,便連後金,雖在戰場之上取得了許多勝利,卻非常渴望在邦交之上,得到大明的承認。
“奴酋在對待大明的問題上如此殘酷與歇斯底裏,除了七大恨的原因之外,大概也有這種令之惱羞成怒的情愫,在他自卑的心理作祟吧。”
遙望著沈陽的西門越來越近,黃重真便以這番對於奴酋的評價,結束了對於歷史大勢的評判。
因此,當沈陽方面得知大明竟主動遣使而來的消息之時,無論是哪個貴族,都在短暫的驚訝之餘,就變成了十分的欣喜。
其中,尤以二貝勒阿敏為甚。
因為,自從濟爾哈朗外調遼陽之後,他便在黃臺吉的咄咄迫人之下,直感覺壓力倍增,時至今日,便連轉圜的餘地都所剩無幾了。
而大明使團的到來,無疑能幫助他分散黃臺吉的精力,給予他歇口氣的時間與空間。或許,因此而迎來扭轉乾坤的契機,都並非沒有可能呢。
因此,阿敏上下奔走,倒成了最熱衷於大明使團到來的人。
黃臺吉與阿善錯愕之餘,便也樂得輕松,只冷眼旁觀,且看他如何蹦跶。
濟爾哈朗緊接著送來的情報,倒是讓黃臺吉與代善心中大定。
“不求議和,但求修好。”
這不正是大金現時最希望的麽?所謂正中下懷,大概便是如此吧?
屆時,等大金渡過汗位交接的關鍵時期。
無論是誰登上汗位,新的大漢無論是要立威,還是要重組八個部落間的利益分配,在最短的時間之內,重整軍力再攻大明,都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